前言
“国脸”李梓萌竟在直播间卖假货?当无数人被她推荐的“神效鱼油”骗得团团转,一个惊天谎言被揭开!
这并非李梓萌本人,而是高科技AI伪造的虚假倒影,李梓萌用半生心血铸就的公信力,被数字盗贼瞬间劫持,成为非法牟利的工具。
这起事件赤裸裸地揭示:在数字时代,信任何其脆弱,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编辑:bhl
割韭菜虚假倒影
我们每天在电视上看到的那张脸,几乎成了一种习惯。
李梓萌,端坐在《新闻联播》的主播台上,字正腔圆一丝不苟,这张脸我们称之为“国脸”,它代表着严谨、权威,甚至是某种不可动摇的信任。
但就在前不久,这张我们无比熟悉的面孔,突然出现在了一个画风迥异的直播间里,热情地推销着一款“鱼油”,声称能改善记忆、缓解头晕。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个象征着国家公信力的符号,怎么会突然下海带货了?这背后,是一个精心构建的形象被技术粗暴扭曲的故事,更是一记给我们所有人敲响的警钟。
一个代表着信任的形象,原来可以如此轻易地被复制、粘贴,然后变成一个收割韭菜的虚假倒影。
国脸的“献祭”
很多人可能觉得,李梓萌的“国脸”形象是与生俱来的,其实不然,这更像是一件她穿了二十多年的特制戏服,一件为了塑造公共信任而精心打造的面具,这背后是个人形象的巨大牺牲。
你可能不知道,刚进央视实习的李梓萌,外形上还是个青春靓丽的姑娘。
但《新闻联播》需要的是沉稳与厚重,于是一顶看起来有些显老的假发套,成了她此后二十多年的标配,她用这顶假发,藏起了自己的真实年龄和鲜活个性,主动为自己增龄,只为换取屏幕前亿万观众的那份沉甸甸的信任感。
这不仅仅是一个造型的选择,更像是一种职业上的献祭”,她把最真实的自我,让位给了那个叫做“《新闻联播》主播”的公共符号。
这种牺牲精神,贯穿了她的整个职业生涯,我们看到了她在台前的端庄,却很少有人知道台下的她其实幽默风趣,亲和力十足。
她被同事和网友戏称为“流水的搭档,铁打的李梓萌”,这句调侃背后,是惊人的出勤率,曾有一年,她出镜次数高达112次,几乎成了联播的“定海神针”,这份勤奋,让她被贴上了工作狂的标签。
成就这张国脸的,除了牺牲,更是实打实的硬功夫,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次,是在一次直播中,导播临时递过来一份近两千字的急稿。
在距离播报仅有的八分钟里,李梓萌埋头速记,最终一字不差、行云流水地播报出来,这种强大的业务能力,才是“国脸”形象真正的钢印,是她所有信誉的基石。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她也曾因为口误频次高而登上主持人“嘴瓢”榜榜首,但央视的规矩有多严苛?前辈倪萍曾透露,错一个字,罚款就是200元,倪萍甚至开玩笑说,李梓萌工作这么多年,可能还在租房,搞不好得贷款上班。
可即便如此,当她偶尔犯错时,绝大多数观众都选择了理解和维护,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每天那么大的播报量,高度紧张,偶尔出点小错在所难免。
这种公众的宽容,恰恰反证了她日积月累的专业形象已经多么深入人心,这张权威的面具,就是在这样极致的高压和淬炼中,被锻造出来的。
信任的“打劫”
耗费了二十年光阴,牺牲了个人形象,凭借着超凡的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李梓萌才终于将自己的面孔塑造成了一个等同于可靠的符号。
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这份她用半生心血积累起来的无形资产,竟然会被人用一种近乎“打劫”的方式,瞬间劫持和异化。
不法分子看重的,恰恰就是她这张脸背后所捆绑的巨大公信力,他们太清楚了,让李梓萌来代言产品,根本不需要任何广告词,她的出现本身,就是最完美的信誉背书,于是一场利用AI技术的精准“狩猎”开始了。
他们通过AI换脸和合成技术,凭空制造出了一个假的李梓萌,里这个“李梓萌”言笑晏晏,在直播间里向大家推销一款号称能改善记忆的鱼油产品。
因为是她亲口推荐,直播间的人气瞬间爆棚,短时间内就吸引了超过80万粉丝围观,无数消费者毫不犹豫地下了单。
人们买的真的是鱼油吗?不,他们是在为李梓萌二十多年来积累的可信度付费,在他们心中这张脸不可能说谎,这就是信任资产被瞬间变现的可怕场景,一个主播耗费半生构建的信誉大厦,在几分钟的虚假里就被盗贼搬空了。
然而,骗局总有被戳穿的一天。当消费者满心期待地收到包裹,拆开一看,里面哪有什么神奇的鱼油,只是一堆普普通通的糖果,愤怒的消费者们随即向有关部门举报,但更多不明真相的人,把矛头直指李梓萌本人。
那一刻,这张脸带给她的不再是荣耀,而是无尽的烦恼和反噬,她耗费心血建立的形象,反过来成了攻击她自身的武器,让她一度陷入百口莫辩的名誉危机之中,这件事赤裸裸地揭示了,在数字技术面前,一个人的形象资产是何其脆弱。
看不见的敌人
幸运的是,随着受骗消费者的举报和媒体的介入,事情开始出现转机。
今年10月16日,官方正式通报了这起案件,经过专业技术鉴定,中的李梓萌形象,被证实完全是由AI技术合成,真相终于大白,涉案的公司和相关人员也因违法行为受到了应有的行政处罚。
李梓萌的个人危机算是解除了,但她所遭遇的一切,绝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在AI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任何一个拥有公众影响力的人物,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这种看不见的敌人早已开始行动,就在不久前,奥运冠军全红婵的形象也被盗用,出现在了卖鸡蛋的虚假广告里,乒乓球运动员孙颖莎、王楚钦等人,同样未能幸免。
从新闻界到体育界,AI仿冒的黑手正在伸向各个领域,不法分子利用这些备受喜爱的面孔,进行着五花八门的欺诈活动。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个人名誉纠纷,而是对整个社会信任体系的侵蚀,当任何一张脸都可以被随意复制和操控,当眼见不再为实,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官方的介入和处置,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它明确地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利用AI技术造假牟利是明确的违法行为,必须严惩不贷,这标志着我们的防御体系,开始从被动的个人维权,转向主动的公权力干预。
未来的防火墙
李梓萌的这场风波,给我们所有人都上了一课,它警示我们面对AI这个强大的工具,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一条立体的防火墙,这道墙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警惕,而必须是法律、技术、平台和公众认知四位一体的坚固堡垒。
法律的利剑必须更加锋利,要让那些滥用技术作恶的人,付出远高于其非法所得的沉重代价。
技术本身也需要进化,开发出更有效的甄别和溯源工具,让假脸无所遁形,各大网络平台更要扛起主体责任,不能再为了一时的流量,对这些明显的造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更需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面对网络上那些过于完美或离奇的宣传时,多一份审慎和怀疑。
结语
回过头来看,李梓萌的面具,是她为了职业理想和公共责任,主动选择戴上的勋章,它代表着一种古典的、需要时间去沉淀的职业精神。
而AI制造的那个倒影,则是技术伦理失范下的一个畸形产物,它轻浮、廉价,却破坏力惊人。
她的遭遇,映照出个人信誉在这个数字时代“构建之难”与“摧毁之易”的巨大反差。我们当然要拥抱技术的进步,但绝不能以牺牲“信任”为代价。
因为信任,是社会运转最宝贵的基石,我们必须为它建立起最坚实的屏障,否则总有一天,我们每个人的真实面孔,都可能被无数个虚假的倒影所吞噬。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