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平谷区镇罗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24小时值班室里,一本用白纸装订的本子上写满了药品的名称、功效、用量,那是于鸿庆的工作笔记。原本8月1日于鸿庆就要从急救岗调到门诊工作,这些笔记都是他提前做的功课,写满了对“明天”的期待。
7月28日4时27分,密云区大城子镇南沟村因暴雨发生险情,有人急需医疗救援,于鸿庆所在的平谷区镇罗营镇急救车组被跨区派往密云驰援。于鸿庆立即和4名同事一起,冒雨出发了。5时03分,在距离目的地几百米的地方,短时强降雨导致急救车被困在洪水中,车组组长于鸿庆让其他同事先撤离,自己最后跳车,消失在了洪水中。近日,中共北京市委批准同意追认于鸿庆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于鸿庆前年刚结婚,出事前,刚过完30岁的生日,年轻的生命和那沓工作笔记一样,永远定格在了7月28日。
于鸿庆生前系平谷区镇罗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平谷区供图
急救车被困洪水中,他最后一个撤离
平关路旁,西峪水库的水已经恢复了清澈,这是于鸿庆从单位回家的必经之路。“他身高一米八,特别阳光、乐观。”李川和于鸿庆都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他比于鸿庆大几岁,平日里,于鸿庆经常会向李川请教一些专业问题。于鸿庆出事的前一天晚上10点,他们还一起值班。
“第二天早晨5点多,我发现小于不见了,看急救车没在院子里,知道他肯定又出任务去了。”李川说,于鸿庆是急救车组的组长,也是一位家庭医生,时常24小时待命。“他只要不在单位,不是去急救了,就是去村里出诊了。”
7月28日凌晨,密云区大城子镇南沟村附近出现房屋倒塌,有人需要医疗急救,接到任务后,于鸿庆披上白大褂,抓起急救箱往外跑,和见习跟车医生霍芬、护士蔡萌萌、司机陈宇、担架工赵振山一起冲进了雨中。
于鸿庆生前工作的值班室。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水大得车开不上去,大路上都是碎石,走不了,只能借道开。”急救车司机陈宇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仍心有余悸。当时,于鸿庆就坐在副驾驶上,一路上,他一直在打电话,想要掌握更多事发地的情况,以及需救治人员的详情,以便更好地展开急救。
凌晨5点多,车子开进了密云区大城子镇地界,这里的雨更大,到漫水桥时,急救车突然熄火,窗外浑浊的洪水卷着泥沙,像海浪一样冲打着车身。
“不行,水太大,下不去。”于鸿庆拿起电话联系救援,向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时报告情况。“前、后的路都断了,密云、平谷的救援车都无法赶来。”陈宇说。1个多小时的焦急等待后,通信中断,急救车彻底与外界失联。
窗外的雨依然没有停。“没多久,我们的车就被水冲起来了,左右摇晃,车里待不住了。”于鸿庆便组织大家找最安全的路线往外撤,他让见习医生霍芬、护士蔡萌萌两位女同志和年龄较大的担架工赵振山从后门先走。
“于大夫让我先下车,我费了好大劲才把主驾驶车门打开,手还得紧扶着门框,脚刚落地,就差点摔倒。还好小于拽着我,他叮嘱我‘你扶住了,我抓着你呢’。”可是刚下车没几秒,陈宇还是被水冲走了,他紧急抓住一棵树才暂时得救。“我回头找他们的时候,发现于大夫已经不见了。”
陈宇和另外3名同事陆续获救,于鸿庆却被困在树枝与淤泥中,再也没有醒来。
“距离调新岗位就差几天”
7月28日早上5时17分,于鸿庆在微信发了最后一条朋友圈,是事发时的现场视频,没有配任何文字。视频里,洪水湍急,漫过了急救车车轮。“我想给他发个‘注意安全’,但是犹豫了一下,没发。”得知于鸿庆牺牲后,李川对此有些“自责”。
“工作中,于鸿庆从来不挑肥拣瘦,总是主动揽活,对于患者的情况也十分上心。遇到不懂的专业问题,他就会找有经验的大夫请教。”平谷区镇罗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王振国说,8月1日,因为在急救岗位干得出色,于鸿庆就要从干了多年的急救岗位调到门诊工作了,“就差那么几天。”
于鸿庆对于新岗位是期待的,从那本工作笔记中就能看出来,药品名称、用量、功效,字字清晰。“平时就好学,知道要到新岗位,他提前好久就开始‘进入状态’了。”王振国说。
于鸿庆的工作笔记。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我老伴的命多亏了他”
想念于鸿庆的还有他的患者。于鸿庆负责附近三个乡镇村民的急救工作。“我老伴的命多亏了他。”镇罗营镇季家沟村75岁的村民张友说。
今年4月,张友的老伴张凤兰爬高剪桃枝时摔在地上,动弹不得。“周边一个人都没有,给我急坏了。我赶紧打120急救电话,于大夫让我提前到路口等着,给他们带路,没一会儿他们就来了。”路陡,车开不进来,于鸿庆就和同事们一路小跑着爬上山坡。考虑到张友腿脚不便,于鸿庆叮嘱张友别急,慢慢走,他和同事先上去救人。“于大夫特别专业,到了医院,他还陪着我挂号、取药,直到把我和老伴安顿好了,他才离开。这样的年轻人多好啊,怎么就走了呢。”话音未落,张友抹起了眼泪。
季家沟村村民张友为于鸿庆送锦旗致谢。平谷区供图
于鸿庆还是一名家庭医生,负责上镇村200多位慢性病人的管理,不出急诊的时候,他就到村里给村民看病。哪位患者最近不舒服,哪位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他都记在心里。
“生活中的小于喜欢运动和旅行,是个特别孝顺的孩子。”李川说,于鸿庆的父母都是平谷普通的农民,家里大桃熟了的时候,他总会带一些到单位,给大家尝尝,“百善孝为先”是于鸿庆的微信签名。
于鸿庆负责上镇村200多位慢性病人的管理。平谷区供图
于鸿庆结婚两年多了,小两口对未来正有着新的规划。7月16日,他刚过完30岁生日,而立之年,幸福的日子似乎刚刚开始。“于大夫在吗?”这两天,仍有不知情的患者特意过来找他。于鸿庆的办公桌,同事们没人舍得动,一提起他,就红了眼圈。这个负责任、热心肠的小伙子,再也无法回到岗位上了,太多人会一直想起他。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