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主演国家话剧院经典《死无葬身之地》 “时隔28年敞开心扉与角色对话”

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8月20日,国家话剧院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重排的经典剧目《死无葬身之地》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该剧总导演查明哲及主演海清、邢佳栋、查文浩等亮相。据悉,该剧将于9月2日至7日登陆国家话剧院剧场。

《死无葬身之地》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1946年创作的话剧,是一部带有政治色彩并蕴含存在主义哲理的极限境遇剧。该剧1997年首次亮相中国舞台,给观众带来了萨特戏剧新解读,在社会上备受好评,甚至掀起了一股“外国戏剧热”。

此次吕茜一角由国家话剧院演员海清演绎,进入半封闭创排半个多月以来,她以真挚的感受力不断靠近人物。1997年,海清来北京上大学后看的第一部话剧就是《死无葬身之地》,她表示,“这部戏是我的戏剧启蒙,当时观看时有许多疑问与不解。时隔28年,当塑造人物时,彻底敞开心扉与角色对话,慢慢的、小心的、深情的进入这个人物内核。”

田沁鑫认为,海清是有艺术追求的青年艺术家,对商业流程上的作品不是太在意,对有艺术追求的角色很渴望。这次回到国家话剧院舞台,期待她的精彩演技。

跨越28年塑造“经典中的经典”

“创造性”编排让演员走近角色

该剧1997年首演,跨越28年时光,查明哲导演陪伴国家话剧院三代艺术家共同塑造出这部“经典中的经典”。 发布会上,他手握1997年首次排练所使用的记满笔记的剧本感慨,这是一次“岁月穿梭,如梦似幻”的再创作体验。

过去二十天,为更加快速调动演员感官体验,更深入使其摸索人物内心并熟悉舞台,他使用“黑灯”这一“创造性”新排法,这是前几轮重排没有使用过的。排练场后隐隐透入的天光,不再加以灯光辅助,阴暗得刚好。

查明哲表示,“角色们感受到了真实环境对心理带来的压迫,也使得我们和台上的演员走得更近了,因为我们在共享一种恐惧和黑暗,这是一种空间和心理上的创造性实验。”

“《死无葬身之地》距首演已过去整整二十八年,二十八年对中国戏剧的发展来说,或许是短短一瞬,但对于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来说,足以印证它的生命力和经典性。”查明哲说。

海清挑战角色极具戏剧张力

“希望让更多人找到活着的答案”

作为萨特最具影响力的存在主义剧作,《死无葬身之地》自1997年与中国观众见面以来,始终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拷问震撼观众。

查明哲表示:“这部作品当中浩瀚的思想,深刻的内涵,体现在每一个人物极度情境下的复杂性的迸发,对每一个充满丰富表演经验的演员来说都是不易的挑战,全组演员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勇敢选择、勇敢行动、勇敢探索,每个人下足苦功夫,有理由相信全新阵容在9月将为大家带来惊喜。”

海清表示,吕茜的人物跨度极具戏剧张力,从“眼里只有爱情光芒”的少女蜕变为“以沉默为武器”的战士,其转变核心并非英雄主义的突然觉醒,而是人性深处对自我尊严的坚守的不断加强。

创排至今,谈及角色创作,令海清印象深刻的是,导演不断要求她剥离表面的情感渲染,比如关心和慈爱,突出展现吕茜亲手结束弟弟生命时内心撕裂般的痛苦与冰冷的理性抉择之间的残酷张力,这是一种极端情境下“自由选择”的悖论,人物内心充满巨大的复杂性。

“这部戏告诉我们,在这样一个和平的环境里,不能忘记那段历史。面对我们的生活,忠诚我们的信仰,我们今天要怎样活着,这部戏能够给予更多人帮助和答案。”海清说。

打造系列化演出矩阵

历史纪念、艺术创作与人文倡导相融合

演员邢佳栋继《纪念碑》后再度与查明哲导演合作,在剧中饰演法国抵抗运动战士卡诺里。谈及角色,他表示:“卡诺里是一位狱中哲学家,因为萨特强调行动的本质在于选择本身。”

谈及剧中的卡诺里提出假招以求生,邢佳栋表示:“他像冷静的棋手,在可能与不可能间寻找缝隙。”

田沁鑫表示,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家话剧院推出包括《死无葬身之地》在内的八部纪念剧目,形成系列化演出矩阵,将历史纪念、艺术创作与人文倡导相融合的实践。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