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1日讯 在传统认知中,抑郁往往与精神创伤、重大挫折或经济困境等挂钩。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明明家庭和睦、物质条件优渥、教育环境良好,却依然深陷抑郁情绪。为什么?问题的关键可能不在于“缺少什么”,而在于“过度获取了什么”,即多巴胺的过量刺激。
配图与本文无关
对此,纽扣家庭教育集团家庭教育指导师进行了以下分析和指导:
一、制定清晰的规则,而非简单没收手机
循序渐进:突然完全禁止可能引发戒断反应,建议先设定“无手机时段”,如晚饭后至睡前。
共同协商:可以和孩子签订“家庭数字协议”,明确使用时间和违规后果,增强约束力。
二、用真实体验替代虚拟快感
运动:羽毛球、游泳、骑行等中等强度运动能促进内啡肽的分泌。
户外活动:露营、爬山、动物园游览等能让孩子感受自然之美。
家庭互动:棋盘游戏、手工制作、共读一本书,增强亲子联结。
三、以身作则,减少家庭中的多巴胺刺激
如果父母整天刷手机,孩子很难自律。可以设立“全家无屏幕时间”,比如晚餐后1小时集体放下手机,一起聊天或阅读。
四、建立正向反馈机制
及时鼓励:“你今天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妈妈为你骄傲!”
小目标奖励:坚持一周“戒断”,可奖励一次家庭野餐或博物馆之旅。
闪电新闻记者 张微 报道
发布于: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