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师二二一团二连葡萄地,陈振波(左)和连队“两委”成员商讨葡萄疾病预防事宜(摄于7月10日)。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通讯员 郭蕾 摄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通讯员 郭蕾
“今年葡萄长势这么好,多亏了振波!要不是他,我11亩地的葡萄怕是要烂在地里了!”8月11日,十二师二二一团二连职工席建强站在葡萄架下,摘下一串无核白葡萄,笑容满面。提起特聘农技员陈振波,他一脸感激。
这份感激源于今年春天他遇到的一场“危机”。3月底,席建强发现自家地里葡萄树的叶子蔫了。焦急的他蹲在地里查看葡萄树的根部,却看不出端倪。更糟糕的是,短短几天时间,连队几户职工家的葡萄树也出现同样症状,叶片蔫卷,幼果未长成就纷纷脱落。
“是康氏粉蚧幼虫造成的!”闻讯赶来的陈振波,蹲下身子扒开葡萄树的根部,指着表面的白色絮状物肯定地说,“这种虫专躲在果树的根部,易生霉菌,传染速度快,不抓紧治,连队500亩的葡萄都得遭殃!”
今年53岁的陈振波皮肤黝黑,手掌粗糙,但说起葡萄病虫害,眼睛却格外有神。2005年从河南初到团场时,他还是个连葡萄架都不会搭的“门外汉”。如今,他已是十二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特聘的“土专家”。
得知虫情,陈振波没回家,一边给石河子大学和师农科所的专家打电话求助,一边在地头给种植户开“现场会”,“专家建议加强通风透光,破坏害虫生存环境”。
挂了电话,陈振波骑着电动车跑遍了葡萄地,详细记录患病的情况。晚上回到家,他还与师农科所新技术推广科科长梁武军研究配药比例。专家们实地指导时,他紧随其后,详细记录着;配药时,他守在药桶旁,叮嘱种植户按比例兑水,“药劲儿大,多了烧苗,少了不管用”。
接下来的两个月,陈振波成了葡萄地里的“常客”。天刚亮,他就出门挨户查看药效;烈日当空,他蹲在葡萄架下观察虫情,脊背晒脱了皮。有户种植户因年龄太大,不会用喷雾器,他二话不说背上药桶,仔细喷洒每一处枝叶。
6月初,成效显现:卷着的葡萄叶舒展开来,看上去绿油油的。摸着饱满的葡萄粒,席建强激动地拉着陈振波去他家吃饭,陈振波笑着摆手说:“等葡萄卖了,再吃不迟!”
这并非陈振波首次帮席建强解决问题。去年春天,席建强家的葡萄地缺有机肥,眼看要误农时,陈振波直接拉来两车羊粪,往地里撒。“振波说,土肥了,葡萄才有精气神。”席建强指着长势喜人的葡萄说,“你看葡萄现在的颗粒多大,收葡萄的车都排到路口了。”
在二二一团,陈振波的“土办法”被很多人采用。连队300多亩地采用了他的方法,葡萄品质连年提高。初来该团时,见连队的葡萄颗粒小、售价低,他愁得睡不着。团里举办冬季葡萄培训班,他次次坐在第一排,记满了一个笔记本,成了技术员的“跟屁虫”。
陈振波潜心琢磨用有机肥改良土壤,自掏腰包买羊粪、堆肥,在自家地里试验。旁人劝他用见效快的化肥,他不为所动,坚持蹲在地里观察土壤变化。3年试验,他35亩地的葡萄年产量从50吨跃升至80吨,颗粒饱满、甜度高,收购价明显提高。
“技术藏着掖着发不了财,大伙儿都学会了才是真本事。”何时追有机肥、如何配叶面肥、打药喷头离葡萄树多远……他都把“秘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职工群众。
这些年,陈振波从“门外汉”到连队“致富能手”,再到特聘农技员,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他的电动车筐里总装着3样东西:修枝剪、病虫害图谱、记满技术要点的小本子,就是为了随时服务职工群众。田埂上、葡萄架下,总有他的身影。连队职工群众说:“有振波在,我们心里就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