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药板块大增105%,远大医药营收再创新高

创新和高壁垒产品的收入占比达到51.0%,较去年提升14.9个百分点。

8月19日,远大医药(0512.HK)公布了其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期内,公司录得收益约61.1亿港元,同比增长约1.0%。期内公司净利润录得约11.7亿港元,期内经常性利润小幅下滑5.9%。

这是一个看似平淡的数字,但拆解其内核,两个关键指标揭示了公司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其一,创新和高壁垒产品的收入占比达到51.0%。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36.1%。在一年时间内,该比例提升了14.9个百分点。这表明,公司收入构成中,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正在增加。

其二,在剔除对Telix Pharmaceuticals的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及处置收益后,公司的正常化溢利约为10.17亿港元,同比下滑约5.9%。财报解释,利润下滑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集采降价带来的压力,二是新产品加速放量带来的市场推广费用增加

将收入结构的变化与利润的变动结合来看,高毛利的创新产品矩阵带来的收入增长,正有效对冲传统产品因集采带来的价格侵蚀,成为公司业绩的“压舱石”。与此同时,利润的轻微下滑部分源于新产品加速放量带来的市场推广费用增加。这并非成本失控,而是对未来增长的战略性投入。

值得一提的是,远大最为亮眼的核药板块,上半年创造了同比105.5%的增速。

上半年,公司共实现38项重大里程碑进展,其中创新产品16项,并实现全球首个全产业链闭环核药研发及生产基地的成功投运,产品端及产业端均蓄势待发。同期,公司在研管线中的一款重磅产品,用于治疗脓毒症的全球创新药STC3141,其在中国的II期临床研究宣布成功到达终点。

远大医药的这份中报,在呈现经营业绩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观察其业务结构和战略执行的截面。

创新药布局:FIC管线与海外验证

远大医药的创新管线布局,正在进入商业化和后期临床阶段。

上半年,重症治疗领域的全球创新药物STC3141取得了新进展。这款针对脓毒症的药物,在中国进行的II期临床研究成功达到主要临床终点。

脓毒症由感染引起,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是全球重症监护室(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1100万人因此死亡,约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20%。目前,临床上缺乏针对其核心病因的特效治疗药物。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脓毒症治疗药物市场规模为125.4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增长至193.7亿美元。

STC3141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中和胞外游离组蛋白和中性粒细胞诱捕网,逆转机体过度的免疫反应,从而保护器官功能。这是一种以“重新构建免疫稳态”为核心的治疗思路,具备成为First-in-Class(FIC)药物的潜力。

远大医药拥有STC3141的全球知识产权。

除了STC3141,公司在五官科等领域的创新产品商业化,则呈现出“海外市场先行验证”的特点。

全球首款用于治疗干眼症的鼻喷雾剂——酒石酸伐尼克兰鼻喷雾剂(OC-01),已于2025年7月在中国大陆实现商业化处方落地。该产品已在美国上市,2023年在美国的销售收入约为4200万美元。

另一款全球创新眼科药物GPN01768(TP-03),用于治疗蠕形螨睑缘炎,其海外市场表现更为突出。2025年上半年,该产品在海外市场的收入超过1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52%。目前,该产品已在中国澳门获批上市,其新药上市申请(NDA)也已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受理。

从STC3141的自主研发,到眼科产品借助海外商业化数据支持国内上市,远大医药的创新管线正在逐步兑现价值。

这些研发活动的背后是持续的资金投入。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研发工作及项目上的总投入约为10.22亿港元。

核药板块:构筑全球化业务基础

核药抗肿瘤诊疗板块是远大医药当前增长最快的业务部门。

2025年上半年,该板块录得收益约4.22亿港元。按人民币口径计算,同比增长约105.5%。

增长主要由核心产品易甘泰®(钇微球注射液)的销售放量所驱动。在中国市场,其商业化进程持续推进,已在超过70家医院完成核素转让手续,手术覆盖全国22个省市。

在国际市场,易甘泰®于2025年7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正式批准,新增用于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的适应症。这使其成为全球首个且唯一获FDA批准用于不可切除HCC和结直肠癌肝转移双重适应症的选择性内放射治疗(SIRT)产品。

远大医药的核药战略围绕打造“诊断+治疗”一体化平台展开。公司是全球仅有的四家成功实现核药全球商业化的药企之一,并拥有多款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的产品。

以下为公司核药领域部分核心在研产品的情况:

其中,用于诊断前列腺癌的TLX591-CDx,其在中国开展的III期临床研究已完成全部患者入组,计划于年内递交上市申请。该产品已在全球多个主要市场获批上市,2024年实现了近5.17亿美元的销售额。

同时,公司自主研发的用于诊断肝细胞癌的全球创新RDC药物GPN02006,其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取得了积极结果,相关数据已在北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学会(SNMMI)年会上公布。该产品针对GPC-3靶点,未来可与易甘泰®在肝癌领域形成“精准诊断+靶向治疗”的方案组合。

出海平台:基础设施与全球网络

远大医药的全球化战略,以自建的产业基础设施为支撑。

2025年6月,位于成都温江的远大医药放射性药物研发及生产基地正式投入运营。

该基地被定义为全球首个核药全产业链闭环平台,覆盖从“同位素制备-核药研发-生产-临床-商业化”的全链条。

其功能体现在两个层面:

其一,实现关键核素的100%自主生产,解决了部分上游原材料的进口依赖问题,保障供应链的稳定。

其二,该基地拥有14条高标准GMP生产线,是目前国际范围内核素种类最全、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智能工厂之一,其产能和质量标准可支持全球市场的供应。

以成都基地为核心,远大医药已搭建了一个全球化的运营网络。公司在全球三大主流市场(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建立了八大研发平台,海外员工超过320人,销售网络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在财报中明确提出,手握易甘泰®、STC3141等产品的全球权益,并具备自主运营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能力,公司正以“GoGlobal”的出海模式,打造自身的全球医药品牌。

结语

远大医药2025年的中期财务报告,呈现了公司业务结构的变化。

财报数据显示,创新和高壁垒产品的收入占比已过半,其增长正在抵消部分传统业务面临的集采压力。

在研管线层面,以STC3141为代表的FIC药物进入后期临床,以核药为代表的诊疗一体化平台产品梯队已经形成,并开始贡献显著的收入增长。在运营层面,以成都核药基地为代表的全球化生产和研发基础设施已投入使用,为公司“GoGlobal”战略的执行提供了产业基础。

这些变化共同构成了远大医药当前的发展图景。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