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廉语 | 天下廉臣属第一

清初的地方官于成龙非常有名,电视剧、评书、戏曲都曾演绎过他的故事。他去世后,康熙皇帝破例亲自撰写碑文,称其“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45岁时进入仕途,先从罗城知县干起,后来一路升迁,历任知府、道台、巡抚、总督。他所到之处都能实心做事,关心百姓疾苦,减轻百姓负担,绝不聚敛财物,地方在短时期即能实现安居乐业的新气象。因此,民心拥护、上司赞赏,他获得了良好的声望。他廉洁自律,自奉甚俭,除了俸禄之外,一介不取。因为穷,经常只能和仆人一起喝粥、吃青菜,所以他有个“于青菜”的绰号。他明察秋毫,善于断狱,因此又得了个“于青天”的美誉。

《赠属邑》是他在黄州知府任上赠给下属浠水知县的。这位下属治理浠水县政绩突出,得到于成龙赞赏。诗中用了“淑气”一词,表明浠水县现在风清气正,在整个齐安郡(黄州地区的古称)都是很突出的。“淑气”的产生主要是浠水知县在当地治理得好。无论是安抚民间,还是征收税赋,都能让百姓受益、宽便。政绩出色,操守亦佳,所以更希望今后像冰壶一样清澈到底、廉能兼备,这样才能让年少圣明的皇帝称心、欢悦。于成龙称赞浠水知县能够廉洁自律,有“冰壶”一样的良好操守,今后要一如既往地坚持,让朝廷放心、满意。于成龙遇到一个与自己志趣相投、勤廉兼备的下属,自然是惺惺相惜的。

于成龙在两江总督任上写的《劝民节俭歌》,诗中说吴民有标榜奢靡、嫖娼赌博、爱打官司、淫祀鬼巫等不良风气,导致社会动荡、家庭破产,遇上灾年难免会沦为乞丐、盗贼。他忧心忡忡,谆谆告诫:要“减得一分存一分,省得一粒存一粒”,“莫待无时思有时,常将有日思无日。若要饱食与煖衣,只须勤耕与力织”。这也是他践行其为官宗旨,致力于改善民生、教化民众的生动体现。他的努力得到吴民的衷心拥护,他在任上去世后,大量百姓每日涌入衙门来悼念、祭拜。

于成龙不仅自己勤廉自守,而且始终把整顿地方吏治抓在手上。他曾颁布《兴利除弊约》,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十五款积弊,责令下属官吏将所开“积弊尽行痛革”。又曾制订《新民官自省六戒》,提出“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六条戒律,以此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这些做法都收到了良好成效,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以至康熙皇帝对他赞誉有加。

在封建时代,做一个清官兼能吏是很难的,但于成龙做到了。究其根源,一方面是他接地气、敢作为,能动真碰硬、勇往直前,所谓邪不压正,故能使施政方针得到贯彻落实。另一方面是他心底无私、以身作则,有理想信念、人格魅力,恰如春风化雨,故能赢得上下一致认可。他的做法对于当今领导干部干事创业也颇有借鉴意义。诗以赞之:

天下廉臣属第一,书中戏里颂传奇。

做官做到无私欲,便是家国最好时。

(廖海洋)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