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邹阿江 图由中航工业成飞提供
4月30日,北京,冯攀龙被授予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颁奖仪式现场
冯攀龙来自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名承担“大国重器”生产制造的铆装钳工首席操作技师。
今年,是他就职成飞的第10个年头。如今,冯攀龙不仅是一名90后铆装钳工首席操作技师,参与过歼-20机身装配、C919机头制造等工作,他还是新学员的实操老师,协助公司开展技能培训,承担起了技艺传承的重任。
4月初,时隔三年,记者再次见到冯攀龙。在成都生活的第十年,他依然习惯说着一口兰州乡音的普通话。与所得荣誉相比,冯攀龙看起来十分质朴,一米七几的个子,穿着蓝色的工服、胸前带着红色党徽,戴着一副眼镜。三年里,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冯攀龙都收获了新的角色,他说,“工作维度在扩展,责任坐标在延伸。”
父亲是启蒙老师
从小热爱手工 17岁种下航空梦
父亲在冯攀龙心里有着多重身份,是严厉又慈爱的长辈,也是木匠、焊工、修理师傅。旧木料在他手里变成桌椅,废铁皮经他敲打成了簸箕,坏掉的农具总能修得焕然一新。“商店里的物件,父亲用眼睛量一量,画个草图就能复刻出来。”
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子,冯攀龙就是父亲的小尾巴,总是跟前跟后和父亲一起把每一样家具制好。“他修车的时候我就在一旁递扳手,如果是做簸箕,我就负责找螺丝钉。”那段做父亲小助理的童年时光,让冯攀龙对手工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17岁那年暑假的一个下午,冯攀龙在家里看电视,无意间看到一期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纪录片。他坚定地决定要成为一名航空人。
2012年7月,冯攀龙如愿考上西安航空学院,开始追梦之路。2015年4月,离毕业不到3个月的时间。“成飞来学校招人,大家都知道这是个香饽饽,报名的人很多。”在上百号人里,冯攀龙以笔试第二的成绩被提前录取之后没过多久,他和同伴从西安坐火车来到成都。
从火车北站出来,一行人坐上去往黄田坝的公交车。“满眼都是绿色,和西安完全不一样。”坐在公交车上的冯攀龙,仔仔细细地望着沿途的风景,这个城市的建筑,一草一木,行人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刚到成飞门口,就被那架歼10震撼到了。”冯攀龙笑着解释,“我从来没看过真正的战斗机,那时候就下定决心好好干,以后加入团队参与制造一架战斗机。”4月报到后,冯攀龙和另外20多名来自不同院校的新生就正式开启铆装培训课程。
冯攀龙
成立工作室完成课题16项
为公司节约生产成本1400余万元
刚来的时候,每个人都像一张白纸。要把大学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落到实操上并不简单。特别是在制孔过程中,能够允许的误差相当苛刻,往往是以微米计算。但气钻的转速很高,钻起孔来不停地摆动,要想钻出一个合格的孔,就需要不断地练习和摸索。
“理论过渡到实操,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在培训的三个月里,冯攀龙和两个室友下了课就到处找报废的板材,溜到教室里去钻孔、打铆钉,直到上面再没有可以钻一个孔的地方。“上完课,大家都走了我们就留在教室里继续钻孔。”冯攀龙告诉记者,每次上课使用过的压缩泵里会有剩余一些压缩气体,三个人轮流来,每个人还可以再多钻十多分钟的孔。
从刚开始连基本工具都不会使用到最后结业考试总排名第一。三个月的培训时间,冯攀龙在上百张板材上钻了上万个孔,也记不得自己练习了多少张图纸。冯攀龙只记得颁奖那天,师傅刘时勇亲切地用四川方言对他说,“攀龙,这个第一名是你应得的,加油!”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入厂四年后,27岁的冯攀龙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徒弟。现在,冯攀龙已经成为成飞“冯攀龙青年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
他带领工作室成员与博士创新工作站深度联动,充分发挥一线技能人员与技术人员优势,完成技术革新、创新创效等课题16项,为公司节约生产成本1400余万元。他提出应用“赛马”机制、终孔装配技术,通过优化前端装配流程,大幅度提升了装配效率和质量。为保证生产质量,降低劳动强度,冯攀龙积极推动三维辅助投影、人机外骨骼等先进创新科技工程化应用。
冯攀龙
成为航空人这十年
参与多个战机型号制造 传承“螺丝钉”精神
2025年年初,冯攀龙收到了一个紧急的特情任务,他第一时间带着工具和零件,和几个徒弟先乘飞机再转火车,抵达了外场。抵达后来不及放行李,他们就进场开始干活了。第一轮干到了凌晨两点,大家出来补充体力,早晨八点,继续进场,这次一口气干到了第二天下午六点,整整33个小时没合眼。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在第二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冯攀龙终于借用保安室的座机给妻子打了个电话。他还记得电话那头,妻子长出了一口气:“我以为你失踪了呢!”
那时候,冯攀龙的妻子已经怀孕快足月,距离预产期只有十几天。临走的时候,妻子问他:“能不能让别人去?”冯攀龙笑着说:“这回还真得我去才行。”他解释道,这次任务要求高,老师傅们又都在外场。记者好奇地问:“能晚点去吗?”“不能,后面还有很多人在等,人家也有工作要做。”“那能提前给家里人说一声吗?”“也不能,我们工作时没法用手机,也很难预计什么时候能做好,而且还得争分夺秒。”最终,安抚好妻子,安排好家人,冯攀龙带队圆满完成了此次任务。
十年来,冯攀龙参与了多个型号的制造工作,也亲身感受到了我国航空制造业的蜕变。生产线旁,工装越来越少,工作精度也越来越高;重复、繁重的劳动越来越少,数字化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多。
但不论如何发展,飞机制造这项工作对于工人的要求从未降低,甚至还越来越高。冯攀龙这样解释:“干我们这行,它关系到国家安全,关系到飞行员的生命安全,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任何差错。打好每一个铆钉,钻好每一个孔,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与父亲,与师父,与妻子,与飞机……这一段段质朴温情、相待以厚的故事,构成了冯攀龙年轻而进取的人生,也如水滴般映射着中国航空人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更如一颗颗铆钉,筑就了祖国战鹰每一次翱翔的坚实基础。